欢迎访问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文新书讯 |《反抗虚无——论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主题》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22日 浏览量 :

编者按:2023年,我院新闻中心特推出“文新书讯”专栏,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为您介绍学院师生的新作,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这些书作,既是我们“以书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更是我们勤学乐读的学风与志趣。

20233月,我院院长李怡教授的著作《反抗虚无——论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主题》正式出版。本书是李怡教授多年深耕新文学研究领域的成果,是围绕着中国百年新文学历史演变及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所作出的评述。

《反抗虚无——论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主题》

 

著作介绍

本书是李怡教授多年新文学研究成果的汇编,主题是挖掘百年中国新文学历史演变的基本问题。作者将历史研究的意义概括为反抗虚无。他从现代性”“国与族”“地方”“文献四个方面对当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积极介入与述评。该书涉及的论题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当前的学术动向,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思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著书缘由

据李怡教授介绍,《反抗虚无——论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主题》既是其对自身多年来学术成果进行的一次总结与回顾,也是其基于当下具体的时代体验和精神处境,对文学史研治的方法和心态做出的进一步思考。恰逢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学校列入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项目,《反抗虚无——论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主题》获得了出版的契机。

该书主标题反抗虚无是李怡教授基于时代生活体验,提炼出的新的精神命题。他将当代人普遍容易感受到的一种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恍惚与迷茫感形容为虚无。在他看来,虚无本身并不可怕,能够感到虚无反而是人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问答案的表现。但是,重要的是不要被虚无所击倒,不要在认同虚无中放弃自我人生的可能性。我们要学会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走出迷茫,勇敢找寻人生的方向。这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李怡教授在治学中时常用以激励自我的学术心态:每一个学术命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祛除虚无的尝试,而每一次探入思想荒原的尝试都是生命的不屈的抗争。他表示愿意以自我为方法,把自己的每一本文集都视为自己挑战虚无、反抗虚无的一种总结和记录。他也希望借此与读者共勉,共同重塑大家的理想,走出各自的迷茫,勇敢地承担自我,开创未来。

 

治学体悟

书中的现代性”“国与族”“地方”“文献几个专题是李怡教授多年来紧跟时代发展,在不同阶段积极回应同时期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的重要成果。

20世纪90年代初,现代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学界关于现代性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评价。到底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终结了吗?李怡教授针对当时众声喧哗的学术局面,做出了自己回应,并形成了系统的思想成果,如《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现代的诗、现代的文学和现代的文化》《现代性:批判的批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等。本书现代性专题收录的论文,正是李怡教授形成早期思想成果的重要见证。

国家和民族作为百年来中国文学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者透视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如果说新近发表的论文《郁结、盘桓与顿挫: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民族叙述》是李怡教授针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问题做出的总体性思考,那么本书国与族的专题就以陈铨、郭沫若、闻一多以及少数民族问题为例,具体呈现了李怡教授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它有助于启发读者深入思考现代文学中民族国家体验的纠结性与复杂性,并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内核。

以《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中国现代文学的巴蜀视野》《四川早期新诗文献辑编》等专著为代表,李怡教授对地方的关注由来已久。近年来,他对于文学研究中的地方性问题做出了更进一步探究,不仅详细辨析了地方文学”“地域文学”“区域文学”“文学地理学等相似概念背后不同的知识基础,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地方路径理念,对成都等具体地方的文学史价值做出了颇含新意的发掘和阐释,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将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史转化为不同地方的对话关系史。因此,回归不同地方的自我意识,深入不同地方作家的个性风貌和文学特色,展示百年中国文学的多样性,成为本书地方专题着意呈现的内容和追求。

对于民国文献的发现、整理和研究也是李怡教授近年来积极探索和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方法、新思想、新领地的重要路径。本书的文献专题回顾了百年中国新文学史料的保存、整理与研究情况,提示了文献史料与思想考察的相互关系,强调了在民国文献中回到历史、发现现代文学的必要性,并具体分析了私人日记这种文献类型的研究价值。该专题也是李怡教授对其作为方法的民国”“大文学等创造性学术理念的再回顾,体现了对具体的国家社会历史形态的尊重意识。

著作亮点

本书视野开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前沿的许多关键论题提出了系统、独到、深入的评述,呈现了李怡教授长期以来自我作为方法的极具个人特色的思想理念、治学风格和研究路径,贯穿了鲜明的人文主义关怀。

李怡教授在小引中提出面对虚无方法’”命题,表达了对研究者主体思想和感受的积极召唤意识。小引一方面对于方法热”“作为方法等流行的学术语言与思潮进行了自觉的反思,强调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性,主张考察具体的国家社会形态是清理文学之根的必要条件,因而视民国作为方法”“共和国作为方法为需要持续展开的未竟的工程。另一方面,虚无的提出通过凝练主体的现实体验,再现了文学研究对于自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对于主体性的持守既表现在学术理念上对于独立语言、自主思想、个体感受的尊重,也表现为学术观点上对于脱离对象本身的空洞论述的警惕。通过重新释读现代性、国与族,积极发掘地方和文献的价值,该书在回归对象本身、保持理解与同情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既有传统/现代、中/西、中心/边缘、主流/支流等二元认知框架的突破,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富有理论和知识上的启示性。

 

| 汤艺君

责编|操慧

Baidu
sogou